2021,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财经眼)
数据来源: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家税务总局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 回顾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宏观政策怎样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展望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做到提质增效、更可持续,稳健的货币政策如何做到灵活精准、合理适度?本报记者采访相关专家和企业,探讨如何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编 者
提质增效 更可持续 财政政策:保障重大战略任务本报记者 曲哲涵 财政政策助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群众获得感实打实 2020年,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助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为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坚实保障。 ——疫情防控财力保障到位,减税降费措施落实有力。 对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救治实行财政兜底,通过财政贴息、央行再贷款支持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融资成本低于1.3%;连续发布实施7批28项减税降费措施,预计2020年全年为企业新增减负超过2.5万亿元;“银税互动”“电子政务”提高信用贷款可及性……从经费保障、融资支持到税费优惠,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把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送到企业和居民手中。
——直达资金精准惠企利民,转移支付保障基层财力。
为增强地方财政保障能力,兜牢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三保”底线,2020年中央财政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达机制“一竿子插到底”,财政资金从中央落地市县基层仅需20天,且投向更准,用到了基层急需处。截至2020年12月29日,已有1.52万亿元直达资金投入使用。
2020年,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达到83915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增量和增幅均为近年来最高。2020年,安排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461亿元,一次性安排脱贫攻坚补短板资金300亿元,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专项债券发行使用加快,对经济形成有效拉动。
2020年,安排新增专项债券额度3.75万亿元。截至2020年11月30日,全国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3.55万亿元,已支出3.32万亿元。其中73%用于民生服务、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和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有效发挥了改善民生、扩大投资的积极作用。
“202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很大,真金白银投向抗疫一线,惠企利民政策护佑民生安稳、护航经济发展,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促进经济稳定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撑。”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说。
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提升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1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刘尚希认为,财政政策的“提质增效”不仅仅是多花钱、把钱花在急需的地方,还要发挥引导作用,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改革创新;同时稳定市场预期,让企业对经营、投资等做出准确预判和合理安排。“一句话,就是把政府财力转化为市场主体发展创新的内生动力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
“在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方面,财政政策要主动作为。”刘尚希说,在促进科技创新方面,要通过支持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提升科研院所、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在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要从过去强调特惠性、定向性支持,转向更加普惠性的扶持,让更多还没有冒出来的创新“金种子”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要通过增加养老、医疗、教育、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投入,让中低收入群体分享更多社会财富“蛋糕”。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院长白彦锋认为,2021年,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必须保持适度的支出力度,保证前期上马的重大项目圆满收官、平稳运行。“要避免宏观调控‘急转弯’,财政政策必须做到‘更可持续’。”
“财政自身的持续,是保证财政政策可持续的前提。”白彦锋说,2021年财政要平衡好促发展和防风险的关系,合理安排赤字、债务及支出政策,确保可持续。
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完善减税降费政策。“未来将不仅仅把减税降费当成一个政策目标,而是通过改革社保体制、税收制度等来实现减税降费。”刘尚希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2021年要“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
白彦锋认为,在地方债发行上,要避免“钱等项目”和“项目等钱”的矛盾现象,提高债券资金的使用效率。此外要进一步提高债务透明度,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充分释放市场监督机制对债券发行和偿还的约束力。
“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对强化财政政策与货币金融、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的协同配合提出了新的要求。”山东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说,财政部门要继续改革创新,加快推进预算管理、财政体制、税费制度、债务管理等领域的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灵活精准 合理适度 货币政策:恢复经济防范风险
本报记者 吴秋余 葛孟超 创新政策工具,金融“活水”有力支持经济恢复
风景秀美的福建福州软件园内,仁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一派繁忙。“有了信贷支持,我们接单的底气更足了!”董事长孔为民说,2020年9月初公司接到一笔大订单,急需采购资金。通过线上审批,建设银行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分行当天就发放了176万元低利率的“科技贷”。
2020年,我国加大宏观政策应对力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金融部门坚持以总量政策适度、融资成本明显下降、支持实体经济三大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推出涉及9万亿元货币资金的货币政策应对措施,2020年金融系统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为疫情防控、经济恢复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0年,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主动性、精准性和有效性,成效显著,传导效率进一步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较大。”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曾刚认为,2020年,金融部门通过多元化的政策组合,有效推动了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行,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民营、小微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为复工复产以及经济稳定恢复创造了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为增强货币政策直达性,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2020年6月1日,人民银行创设两项直达实体经济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
人民银行通过贷款延期支持工具鼓励金融机构对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通过信用贷款支持计划激励金融机构加大信用贷款投放,2020年前11个月,支持银行累计对6.2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还本付息,带动银行累计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3.4万亿元。
“2020年货币政策精准发力,既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又坚决不搞‘大水漫灌’,很好平衡了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表示,2020年,央行努力完善货币供应调控机制,根据宏观形势和市场需要,科学把握货币政策操作的力度、节奏和重点,更加注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更好适应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把握好政策时度效,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2020年12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延续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市场普遍认为,实施好和适当延长两项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有利于帮助小微企业更好应对国内外环境变化,实现生产经营稳定恢复。
“货币政策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不急转弯,对于稳预期强信心,稳住经济基本盘非常重要。”管清友说。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专家认为,这一要求意味着,在确保流动性合理充裕基础上,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
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表示,“灵活精准”意味着货币政策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进行适时适度调节,进一步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合理适度”意味着应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在总量适度的前提下,推动政策结构优化和精度提升应是2021年货币政策的重点。”曾刚认为,要继续推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尤其是结构性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领域的支持,确保政策操作和政策工具使用的可持续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2020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采取了一些重大举措,使宏观杠杆率有所上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为了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的宏观杠杆率上升有其合理性,但下一步也要考虑防风险和可持续性问题。”曾刚认为,通过杠杆率的短期上升有效对冲疫情的影响,事实上降低了经济、金融运行的中长期风险,随着经济稳定恢复,宏观杠杆率的变化也将趋于平稳。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认为,2021年货币政策应更加注重调控节奏,根据经济金融形势变化预调微调,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与此同时,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性,促进融资结构的优化,提升对实体经济支持的有效性。【来源:《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11日 18 版)】
上一篇:投资加速器作用正在形成
下一篇:没有了